【写作技巧】班主任悄悄告诉你:八个写作技巧

发布时间:2022-12-20   作者:笔畅大语文

 

吸引眼球的景色描写

在小学生的写景文章中常常看不到“景”,文中写的尽是去游玩的路上发生的事,或是吃了什么、玩了什么游戏、说了什么话语。即使有的写了风景,也难以让“读者”感受到作者看到的优美的风景。因为通篇仅是景物的叙述。例如,下面两个句子:

A、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,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。 

B、晚秋的澄清的天,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;强烈的日光在空中跳动着,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;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摇曳着丰满的穗头,好似波动着的红水;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。 

很明显,前者是景物叙述,后者才是景物描写。其实,有了具体的描写才算是写景文。才能使读者通过你的习作,想象画面,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。

 

 

1
首先敞开心灵感受美的细微不同
 

 

 
 

01、敞开心灵感受美

有人说:“小学生们常常缺乏发现美的眼睛。”老师也发现在每次学校组织的春、秋游活动中,多数学生对玩不玩游乐场、几点到草坪上野餐,比能否看到美丽的景色要有兴趣得多。而阅读课外书籍多的孩子对美景、花草的盛衰则更为敏感。那是因为书籍能将学生对美景的欣赏能力提升起来,相对分散他们对游戏、对吃的注意。因此,借助书籍将心灵敞开就能让你长出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。

 

 
 

02、感受美景的细微不同

来自于阅读、生活、写自己真实感受的作文,与背诵摘抄好句子而“凑”出来的作文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前者能感知并描写出景物的不同之处。   

例如:同样是写海,A、B句作者对景色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就有差异。 

A、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,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。沙滩上有海浪送来的各式贝壳,有半圆形的、椭圆形的。

B、中午一层层波浪像巨人在奔跑,他追逐着海浪那白色的沫儿向我冲来。他越来越大、越来越响、最后一下撞在岩石上,浪花四溅、卷走了我的拖鞋、淋湿了我的裤脚。傍晚,当波浪涌起的时候,那映照在浪峰之上的霞光又红又亮。它闪动着、滚动着、冲上沙滩,追逐着岸上的人们,又退尽。 

A句作者眼中的海就是一块蓝色,再无海浪、白沫、滚动之分了。

而B句的作者感受到景物的细微不同,能具体地描写出来。所以,天下的景或物,千差万别,千姿百态,各有自己的特点。比如水,有的汹涌澎湃,有的水平如镜,有的流水潺潺,有的水波粼粼……

关键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细致的观察。感受到景色的细微不同才能写得具体生动。这样就不会像A句中那样因为写不具体,要写那么多样景色凑字数啦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,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。没有它,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。

 

 


 

如何让作文“烂尾”变“豹尾”?

 

1
首尾呼应,浑然一体

篇末点题、首尾呼应,即结尾或呼应题目,或呼应开头,这种结尾方式能使文章结构严谨,浑然一体。同时又能唤起读者心理上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。 

例如:文章《闪光的女工》,文中的“闪光”是题眼,也是文章的中心。其文章的结尾是“职工都称她‘只知拉车,不会松套的老黄牛!' 党委连年评她为’优秀共产党员‘”。这样的文章用群众对她的好评和党委给她的荣誉结尾,呼应题目“闪光”。

 

 

2
引经据典,言简意明

选择引用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古诗文、名人名言、歌词、俗语谚语、歇后语等名言警句作总结,往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。因为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、含义深刻动人、有很强的哲理意韵、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的话,有的还很有文采,用来结尾,不仅让读者信服,而且在读者的心中,起到“言已尽,意无穷”的效果。 

一篇优秀作文的结尾,“冰心奶奶说过,成功的花,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;而当初的芽,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,洒满了牺牲的血雨。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,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,用我们无悔的付出,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。”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,再融合自己的观点,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。 

在此要提醒同学们的是,引用名言要恰当。名言警句是浓缩了的语言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,引用时不能望文生义,应做到深入理解。结合自己的感受,名言警句应是文章内容水到渠成的一个升华,将名言与自己的感悟很好地融合,从而借古说今。

 

 

 

图片

 
 
&&&

自己选取的路,跪着也要把它走完。

 

 

 

3
活用修辞,妙笔生花

你想让作文结尾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吗?你可运用修辞,使语言如珍珠美玉,焕发出夺目的光彩。 

巧妙运用修辞手法,特别是比喻、排比、对偶、象征等结尾,会使文章文采飞扬,如明媚的春光,生动形象,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,还能使文章增色许多。   

例如: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巴金爷爷“让生命开花结果”的含义。 “开花”是指为他人奉献。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;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;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;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……总之,每一种付出就是一朵花。上面片段一采用了比喻、排比,既增添了文采,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,在篇末揭示出文章的主旨,效果很好。

 

 

4
巧妙发问,发人深省

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,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。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接结尾,具有启发、强调、肯定、感染作用。 

一篇优秀作文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》结尾: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么?是啊,要找到适合自己的,才能把自己变成最好的。这样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,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,追求有意义的人生,引人深思,催人警醒。同学们在写作文时,要注意问句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,不要牵强附会。 

“一篇之妙,在乎落句”,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文大放异彩,熠熠生辉。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,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,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,而是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,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。总之,只要同学们能够巧用神思,“豹尾”巧摆 ,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“凤头”巧摆 “出首”不凡

古人形象地将文章的漂亮开头称之为“凤头”。没错,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 会使你思维的大门大开,要说的话顺思而出;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,就会像磁铁一样,能牢牢地吸引读者,使其必读之而后快;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,使阅卷老师一见而惊,不忍弃去?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会使你的文章在浩瀚文海中脱颖而出,所以如果你的文章开头能像“凤头”一样漂亮,自然地,这篇文章的等次也就能得到提升。 

但是,正如人们所说的“万事开头难”。高尔基也曾说:“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,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,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。”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和难度。因此,多花费点时间、多动点脑筋,写个好的开头,是十分必要的。   

把文章好的开头比作传说中美丽端庄的神鸟凤凰鸟的头,那它应该有怎样的特点呢?一者小巧,文章开头应简洁小巧,不应冗长罗嗦;二者美丽,凤头上有凤冠,仪态万方,凤头一露,则百鸟来朝。那么,文章的开头要尽量写得美一些。美不见得指词藻的华美,而的是指能吸引人,有魅力;三者灵动,凤头是灵动的,是能带动凤身、凤尾的。所以,文章开头要便于开启下文,契领全文。不要把开头写得僵硬、孤耸,与下文衔接勉强,甚至脱节。那么怎样写出小巧、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呢,归纳了以下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

 

 

1
巧用经典,彰显底蕴

开头引用名言、警句、诗句、俗语、小寓言、谚语、小故事、小散文诗、小诗、小哲理诗等,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,言简意丰,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使文章增色不少。例如: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,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?惟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,勇往直前,方能采撷到知识果实。引用名言做开头,就相当于邀请伟人帮忙,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上。先声夺人,学识丰富,彰显底蕴。

 

 

2
巧用修辞,增辉添色

用修辞手法开头,比喻、排比、设问、对比等。巧用修辞,含而不露,生动活泼而又令人耳目一新,富于感染力,增添了“凤头”的含蓄美。例如:关爱是一个眼神,给学生无声的祝福;关爱是一缕清风,给学生身心的舒畅;关爱是一场春雨,给学生心田的滋润;关爱是一句问侯,给学生春天的温暖。排比的句式整齐,语势铿锵,促人赏读。

 

 

3
巧用倒叙,引人入胜

所谓倒叙,就是或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,或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,或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,或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,或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,给读者留下悬念,使读者产生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?”的疑问,进而产生读文章,找答案的想法。然后,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,加以叙述。例如:我骑车摔伤了腿,躺在病床上。班长拎着水果,笑嘻嘻地看我来了。看着她像大姐姐一样的那份热情劲儿,我心里好一阵难过。前天发生的事像放电影似地在我眼前浮现出来。这种采用倒叙的方法,增强文章的生动性,使文章产生悬念,更能引人入胜,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。

 

 

图片

 

人不是别的东西,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。By萨特

 

 

 

 

开头、中间、结尾都可有肖像描写

写人的作文刻画一下人物肖像,这是无可非议的。但在一些同学看来,像这一类的描写只能用在文章的开头。因此,在他们的笔下,凡是写人的作文,开头总少不了“水灵灵的大眼睛”、“乌黑的头发”、“圆圆的脸蛋”、“一身朴素的衣裳”……而在文章的中间和结尾部分找不着一词一句关于肖像的描写。有一个同学写《同桌》,一开头就是按这样的模式介绍同桌的外貌,接下去写了发生在同桌身上的一件事。 

我的同桌王刚一有成绩,就容易骄傲;遇到挫折,才引起重视。有一次数学考试,铃声已响过,可是他自以为成绩一贯优良,考试稳拿“第一”,最后才走进教室。老师发下了数学试卷,王刚一看,不禁怔住了。第二天,老师公布成绩,王刚退居20名以后。他难受极了。下课后,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,总结教训,暗下决心,下次考试一定要夺回“第一”。   

这一段文字层次是清楚的,但只有“骨架”,没有“血肉”,内容空洞、干瘪。如果在叙事过程中,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,加上一些王刚的外貌描写,内容就不至于这样单薄。怎样加?是不是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:“王刚自以为成绩一贯优良……最后才走进教室。”王刚最后一个走进教室时是什么样的情形?――高昂着头,紧抿着嘴,双手交*在背后,两只眼睛东瞅瞅,西望望,显得满不在乎,一副“胸有成竹”的样子。 

“老师发下了数学试卷,王刚一看,不禁怔住了。”怔住时是什么样子?――顿时,他张着嘴,瞪着眼,眉头紧锁,鼻尖上也沁出了点点汗珠。 

“老师宣布成绩,王刚退居20名以后,他难受极了。”从外表看,王刚怎样难受?――他坐在座位上,耷拉着脑袋,两眼盯着脚尖,真恨不得脚下有个洞能钻进去,悔恨的眼泪直在眼眶中打转。 

“王刚暗下决心。”这时他又是什么样子?――王刚猛地抬起了头,用手一下子抹去了眼眶里的泪水,两眼直盯着试卷上的几个红叉,上牙咬住下嘴唇,似乎在说:“哎呀呀,下次考试一定把你彻底赶走。” 

加进了这些外貌描写,王刚的性格品质跃然纸上,刻画得多深刻啊!真是让人从“外”看到了“内”。由此可见,人物外貌不仅仅开头可以写,而且中间也可以写,甚至结尾还可以写,完全可以贯穿文章的全篇。只不过是这样的外貌描写要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,要写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神态,要为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,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。 

 

 

吸引眼球的景色描写

在小学生的写景文章中常常看不到“景”,文中写的尽是去游玩的路上发生的事,或是吃了什么、玩了什么游戏、说了什么话语。即使有的写了风景,也难以让“读者”感受到作者看到的优美的风景。因为通篇仅是景物的叙述。例如,下面两个句子:

A、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,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。 

B、晚秋的澄清的天,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;强烈的日光在空中跳动着,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;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摇曳着丰满的穗头,好似波动着的红水;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。 

很明显,前者是景物叙述,后者才是景物描写。其实,有了具体的描写才算是写景文。才能使读者通过你的习作,想象画面,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。

 

 

1
首先敞开心灵感受美的细微不同
 

 

 
 

01、敞开心灵感受美

有人说:“小学生们常常缺乏发现美的眼睛。”老师也发现在每次学校组织的春、秋游活动中,多数学生对玩不玩游乐场、几点到草坪上野餐,比能否看到美丽的景色要有兴趣得多。而阅读课外书籍多的孩子对美景、花草的盛衰则更为敏感。那是因为书籍能将学生对美景的欣赏能力提升起来,相对分散他们对游戏、对吃的注意。因此,借助书籍将心灵敞开就能让你长出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。

 

 
 

02、感受美景的细微不同

来自于阅读、生活、写自己真实感受的作文,与背诵摘抄好句子而“凑”出来的作文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前者能感知并描写出景物的不同之处。   

例如:同样是写海,A、B句作者对景色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就有差异。 

A、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,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。沙滩上有海浪送来的各式贝壳,有半圆形的、椭圆形的。

B、中午一层层波浪像巨人在奔跑,他追逐着海浪那白色的沫儿向我冲来。他越来越大、越来越响、最后一下撞在岩石上,浪花四溅、卷走了我的拖鞋、淋湿了我的裤脚。傍晚,当波浪涌起的时候,那映照在浪峰之上的霞光又红又亮。它闪动着、滚动着、冲上沙滩,追逐着岸上的人们,又退尽。 

A句作者眼中的海就是一块蓝色,再无海浪、白沫、滚动之分了。

而B句的作者感受到景物的细微不同,能具体地描写出来。所以,天下的景或物,千差万别,千姿百态,各有自己的特点。比如水,有的汹涌澎湃,有的水平如镜,有的流水潺潺,有的水波粼粼……

关键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细致的观察。感受到景色的细微不同才能写得具体生动。这样就不会像A句中那样因为写不具体,要写那么多样景色凑字数啦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,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。没有它,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。

 

 


 

如何让作文“烂尾”变“豹尾”?

 

1
首尾呼应,浑然一体

篇末点题、首尾呼应,即结尾或呼应题目,或呼应开头,这种结尾方式能使文章结构严谨,浑然一体。同时又能唤起读者心理上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。 

例如:文章《闪光的女工》,文中的“闪光”是题眼,也是文章的中心。其文章的结尾是“职工都称她‘只知拉车,不会松套的老黄牛!' 党委连年评她为’优秀共产党员‘”。这样的文章用群众对她的好评和党委给她的荣誉结尾,呼应题目“闪光”。

 

 

2
引经据典,言简意明

选择引用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古诗文、名人名言、歌词、俗语谚语、歇后语等名言警句作总结,往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。因为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、含义深刻动人、有很强的哲理意韵、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的话,有的还很有文采,用来结尾,不仅让读者信服,而且在读者的心中,起到“言已尽,意无穷”的效果。 

一篇优秀作文的结尾,“冰心奶奶说过,成功的花,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;而当初的芽,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,洒满了牺牲的血雨。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,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,用我们无悔的付出,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。”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,再融合自己的观点,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。 

在此要提醒同学们的是,引用名言要恰当。名言警句是浓缩了的语言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,引用时不能望文生义,应做到深入理解。结合自己的感受,名言警句应是文章内容水到渠成的一个升华,将名言与自己的感悟很好地融合,从而借古说今。

 

 

 

图片

 
 
&&&

自己选取的路,跪着也要把它走完。

 

 

 

3
活用修辞,妙笔生花

你想让作文结尾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吗?你可运用修辞,使语言如珍珠美玉,焕发出夺目的光彩。 

巧妙运用修辞手法,特别是比喻、排比、对偶、象征等结尾,会使文章文采飞扬,如明媚的春光,生动形象,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,还能使文章增色许多。   

例如: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巴金爷爷“让生命开花结果”的含义。 “开花”是指为他人奉献。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;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;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;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……总之,每一种付出就是一朵花。上面片段一采用了比喻、排比,既增添了文采,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,在篇末揭示出文章的主旨,效果很好。

 

 

4
巧妙发问,发人深省

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,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。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接结尾,具有启发、强调、肯定、感染作用。 

一篇优秀作文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》结尾: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么?是啊,要找到适合自己的,才能把自己变成最好的。这样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,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,追求有意义的人生,引人深思,催人警醒。同学们在写作文时,要注意问句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,不要牵强附会。 

“一篇之妙,在乎落句”,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文大放异彩,熠熠生辉。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,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,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,而是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,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。总之,只要同学们能够巧用神思,“豹尾”巧摆 ,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。

 

 

图片

图片

 

 

 

“凤头”巧摆 “出首”不凡

古人形象地将文章的漂亮开头称之为“凤头”。没错,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 会使你思维的大门大开,要说的话顺思而出;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,就会像磁铁一样,能牢牢地吸引读者,使其必读之而后快;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,使阅卷老师一见而惊,不忍弃去?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会使你的文章在浩瀚文海中脱颖而出,所以如果你的文章开头能像“凤头”一样漂亮,自然地,这篇文章的等次也就能得到提升。 

但是,正如人们所说的“万事开头难”。高尔基也曾说:“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,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,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。”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文章开头的重要性和难度。因此,多花费点时间、多动点脑筋,写个好的开头,是十分必要的。   

把文章好的开头比作传说中美丽端庄的神鸟凤凰鸟的头,那它应该有怎样的特点呢?一者小巧,文章开头应简洁小巧,不应冗长罗嗦;二者美丽,凤头上有凤冠,仪态万方,凤头一露,则百鸟来朝。那么,文章的开头要尽量写得美一些。美不见得指词藻的华美,而的是指能吸引人,有魅力;三者灵动,凤头是灵动的,是能带动凤身、凤尾的。所以,文章开头要便于开启下文,契领全文。不要把开头写得僵硬、孤耸,与下文衔接勉强,甚至脱节。那么怎样写出小巧、美丽、灵动的“凤头”呢,归纳了以下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

 

 

1
巧用经典,彰显底蕴

开头引用名言、警句、诗句、俗语、小寓言、谚语、小故事、小散文诗、小诗、小哲理诗等,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,言简意丰,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使文章增色不少。例如: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,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?惟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,勇往直前,方能采撷到知识果实。引用名言做开头,就相当于邀请伟人帮忙,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上。先声夺人,学识丰富,彰显底蕴。

 

 

2
巧用修辞,增辉添色

用修辞手法开头,比喻、排比、设问、对比等。巧用修辞,含而不露,生动活泼而又令人耳目一新,富于感染力,增添了“凤头”的含蓄美。例如:关爱是一个眼神,给学生无声的祝福;关爱是一缕清风,给学生身心的舒畅;关爱是一场春雨,给学生心田的滋润;关爱是一句问侯,给学生春天的温暖。排比的句式整齐,语势铿锵,促人赏读。

 

 

3
巧用倒叙,引人入胜

所谓倒叙,就是或先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,或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,或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,或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,或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,给读者留下悬念,使读者产生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?”的疑问,进而产生读文章,找答案的想法。然后,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,加以叙述。例如:我骑车摔伤了腿,躺在病床上。班长拎着水果,笑嘻嘻地看我来了。看着她像大姐姐一样的那份热情劲儿,我心里好一阵难过。前天发生的事像放电影似地在我眼前浮现出来。这种采用倒叙的方法,增强文章的生动性,使文章产生悬念,更能引人入胜,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。

 

 

图片

 

人不是别的东西,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。By萨特

 

 

 

 

开头、中间、结尾都可有肖像描写

写人的作文刻画一下人物肖像,这是无可非议的。但在一些同学看来,像这一类的描写只能用在文章的开头。因此,在他们的笔下,凡是写人的作文,开头总少不了“水灵灵的大眼睛”、“乌黑的头发”、“圆圆的脸蛋”、“一身朴素的衣裳”……而在文章的中间和结尾部分找不着一词一句关于肖像的描写。有一个同学写《同桌》,一开头就是按这样的模式介绍同桌的外貌,接下去写了发生在同桌身上的一件事。 

我的同桌王刚一有成绩,就容易骄傲;遇到挫折,才引起重视。有一次数学考试,铃声已响过,可是他自以为成绩一贯优良,考试稳拿“第一”,最后才走进教室。老师发下了数学试卷,王刚一看,不禁怔住了。第二天,老师公布成绩,王刚退居20名以后。他难受极了。下课后,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,总结教训,暗下决心,下次考试一定要夺回“第一”。   

这一段文字层次是清楚的,但只有“骨架”,没有“血肉”,内容空洞、干瘪。如果在叙事过程中,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,加上一些王刚的外貌描写,内容就不至于这样单薄。怎样加?是不是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:“王刚自以为成绩一贯优良……最后才走进教室。”王刚最后一个走进教室时是什么样的情形?――高昂着头,紧抿着嘴,双手交*在背后,两只眼睛东瞅瞅,西望望,显得满不在乎,一副“胸有成竹”的样子。 

“老师发下了数学试卷,王刚一看,不禁怔住了。”怔住时是什么样子?――顿时,他张着嘴,瞪着眼,眉头紧锁,鼻尖上也沁出了点点汗珠。 

“老师宣布成绩,王刚退居20名以后,他难受极了。”从外表看,王刚怎样难受?――他坐在座位上,耷拉着脑袋,两眼盯着脚尖,真恨不得脚下有个洞能钻进去,悔恨的眼泪直在眼眶中打转。 

“王刚暗下决心。”这时他又是什么样子?――王刚猛地抬起了头,用手一下子抹去了眼眶里的泪水,两眼直盯着试卷上的几个红叉,上牙咬住下嘴唇,似乎在说:“哎呀呀,下次考试一定把你彻底赶走。” 

加进了这些外貌描写,王刚的性格品质跃然纸上,刻画得多深刻啊!真是让人从“外”看到了“内”。由此可见,人物外貌不仅仅开头可以写,而且中间也可以写,甚至结尾还可以写,完全可以贯穿文章的全篇。只不过是这样的外貌描写要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,要写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神态,要为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,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。 

 

栏目文章更多>>

最新文章更多>>

在线客服